二氯甲烷简称MC,分子量85,气化热29KJ/mol,是常用的物理发泡剂。
MC对聚氨酯软泡温度的影响有二方面 : 一是吸收反应热(气化热),二是对反应放热的稀释
MC增加会明显提高泡沫的延伸率,但是不一定会增加泡沫的撕裂强度。容易拉长的泡沫不等同于不容易撕裂。
MC增加会降低泡沫反应时内部温度上升副度,这不利于硬段生成,所以添加MC容易使泡沫变软并且手摸起来富有弹性,但是这种摸起来富有弹性的泡沫,它的球落回弹率(表面回弹)并不会很高。
配方中适量加入二氯甲烷,所形成的泡沫手感比同等全水配方得泡沫手感会好。
一般在制造密度大于24密度的聚氨酯块泡时,只使用水(化学发泡剂)做发泡剂,在低密度配方或超软配方中才使用二氯甲烷(MC)等低沸点化合物(物理发泡剂)作辅助发泡剂。
辅助发泡剂会使泡沫的密度及硬度下降,由于它的气化吸收了部分反应热会使固化减慢,需增加催化剂用量。由于吸收热量,避免了烧芯的危险。
水作为发泡剂与异氰酸酯反应生成脲键并放出大量的CO2及热量,是一个链增长反应。
水量多,泡沫密度降低,硬度增加,同时泡孔支柱变小、变弱,降低了承载能力,易塌泡、裂泡。消耗的TDI量增加,放热量多,易烧心。若水量超过5.0份,则必须添加物理发泡剂以吸收部分热量,避免烧芯现象的发生。
随着添加量加大,各催化剂和硅油量也需做适当加大。
MC小副度增减可以单独调整锡组份予以平衡。MC大副度加减,影响着配方的反应热、浓度等变化,就要调整几个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