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生产聚氨酯自结皮的模具是决定制品表面质量(结皮层光滑度、致密性)、尺寸精度、结构完整性及生产效率的核心装备。其需适配聚氨酯发泡的 “放热 - 膨胀 - 固化” 特性,同时满足批量生产的稳定性要求,具体需具备以下六大核心特性:
聚氨酯自结皮的核心是 “表层快速固化、内部发泡”,而这一过程依赖模具对热量的传导与控制 —— 模具需快速带走物料表层热量,抑制表层发泡剂汽化,同时维持型腔温度均匀,避免局部结皮厚度 / 硬度差异。
- 关键要求:导热系数需≥100 W/(m?K)(确保热量快速传递),且模具各部位(型腔、边角、壁厚)导热均匀,温差不超过 ±2℃。
- 典型材质:优先选用铝合金(如 6061、7075) ,其导热系数约 150-230 W/(m?K),兼顾导热性与加工性;少数高精度制品可选用铜合金(导热系数更高,约 380 W/(m?K)),但成本较高;不建议使用钢材(导热系数仅 45-55 W/(m?K)),易导致结皮不均、表面发暗。
- 设计辅助:大型模具需内置温控流道(如均匀分布的水冷 / 油冷孔),通过循环介质精准控制型腔温度(通常 30-50℃),避免边角因散热过慢导致结皮过薄。
自结皮制品(如汽车扶手、医疗护具)对外观和尺寸精度要求高,模具型腔需直接决定制品的 “最终形态”,具体要求如下:
- 尺寸精度:型腔尺寸需预留发泡收缩量(聚氨酯发泡固化后收缩率约 1%-3%),公差控制在 ±0.1mm(针对小型制品,如把手)或 ±0.2mm(针对大型制品,如座椅头枕),避免制品尺寸偏差超出设计范围。
- 表面光洁度:型腔表面粗糙度需达到Ra 0.02-0.05 μm(镜面抛光级别),确保制品结皮层光滑无瑕疵(如划痕、麻点)—— 若模具表面粗糙,物料会填充粗糙纹理,导致制品表面发雾、手感差,需额外打磨(违背 “自结皮免后处理” 的核心优势)。
- 边角设计:型腔边角需做圆角处理(半径 R≥0.5mm),避免物料在直角处因散热过快导致 “缺料” 或 “结皮开裂”,同时提升制品使用安全性(无尖锐边角)。
聚氨酯发泡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如物理发泡剂汽化、化学发泡剂生成的 CO?),若模具排气不畅,气体易被困在物料表层与型腔之间,形成气泡、针孔或凹陷,破坏结皮层完整性。
- 排气方式:
- 小型模具:在型腔高点、边角、深腔部位开设排气槽,槽宽 0.1-0.3mm、槽深 0.02-0.05mm(过深会导致物料溢出形成飞边,过浅则排气不足);
- 大型 / 复杂模具:除排气槽外,可在合模面设置排气孔(直径 0.5-1mm),或采用 “透气钢镶件”(在深腔、死角部位嵌入多孔透气钢,允许气体排出但阻止物料渗漏)。
- 排气效率:需确保发泡过程中气体排出速度≥物料膨胀速度,避免气体滞留 —— 例如生产汽车方向盘模具,需在方向盘 “握柄根部”“中心孔周边” 等易积气部位重点设置排气结构。
自结皮制品结皮层与模具型腔贴合紧密,若模具脱模性能差,易导致制品脱模时 “结皮层撕裂、边角破损”,甚至无法脱模(需强行剥离,破坏制品结构),影响生产效率。
- 材质与表面处理:
- 模具型腔需做脱模优化处理,如喷涂 “氮化钛(TiN)涂层”(降低表面附着力,提升耐磨性)或 “聚四氟乙烯(PTFE)涂层”(不粘特性,减少脱模剂用量);
- 避免使用易生锈材质(如未处理的钢材),生锈会增加物料与模具的附着力,导致脱模困难。
- 脱模斜度:型腔需设计合理的脱模斜度(通常 1°-3°,根据制品高度调整)—— 垂直面无斜度时,制品与模具贴合过紧,脱模阻力大;斜度过大则会导致制品尺寸偏差(如 “喇叭口” 形态)。
- 脱模剂兼容性:模具材质需与常用脱模剂(如硅酮类、氟碳类)兼容,不发生化学反应(如腐蚀模具表面、导致脱模剂失效),确保脱模剂能均匀附着并发挥作用。
聚氨酯发泡过程中,物料会产生膨胀压力(通常 0.1-0.5MPa,大型制品可达 1MPa),同时合模 / 开模过程中模具需承受机械冲击力,若模具强度 / 刚度不足,易出现以下问题:
- 型腔变形(如鼓包、凹陷),导致制品尺寸超差;
- 模具拼接处(如分模面)渗漏物料,形成厚飞边;
- 长期使用后模具磨损(如型腔表面划伤、边角变形),影响制品一致性。
- 设计要求:
- 模具整体壁厚需根据型腔尺寸设计,小型模具壁厚≥15mm,大型模具壁厚≥25mm,且关键部位(如合模面、支撑柱)需加厚或增加加强筋;
- 模具材质需具备一定的硬度,如铝合金模具需做 “T6 热处理”(硬度≥HB 95),避免型腔因物料摩擦导致表面磨损;
- 合模面需设置定位销 / 导柱(精度 H7/f6 配合),确保合模时上下模精准对齐,避免错位导致制品飞边不均。
模具需结合自结皮主流生产工艺(如低压发泡成型),兼顾 “快速生产” 与 “多规格适配”,具体设计要点如下:
- 分型面合理性:分型面需避开制品外观面(如汽车扶手的握持面),避免分型线在可见部位影响美观;同时分型面需便于清理(减少飞边残留),降低后处理工作量。
- 模块化设计:针对多规格制品(如不同尺寸的医疗护具),可采用 “型腔镶件” 设计 —— 模具主体固定,通过更换不同尺寸的型腔镶件实现多品种生产,无需重新制作整套模具,降低成本。
- 便于清洁与维护:模具型腔需避免 “深腔、窄缝” 等难以清洁的结构(易残留脱模剂或物料残渣,导致后续制品表面瑕疵);同时预留检修孔、吊装孔,方便模具日常清洁、维护与搬运。
- 适配自动化设备:批量生产时,模具需设计定位接口(如与发泡机注料口对齐的定位块、与机械手匹配的抓取槽),确保注料、合模、脱模等步骤可自动化完成,提升生产效率(如汽车配件生产线的模具需适配机械手臂脱模,减少人工干预)。
模具的上述特性并非孤立,而是相互协同影响制品最终质量 —— 例如:
- 导热性差→结皮不均;
- 排气不畅→表面气泡;
- 强度不足→尺寸超差;
- 表面光洁度低→外观瑕疵。
因此,模具设计需综合权衡 “工艺适配性、成本、生产效率”,根据制品类型(如小型把手 vs 大型座椅头枕)选择合适的材质、结构与加工工艺,才能稳定生产出高质量的聚氨酯自结皮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