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众所周知,增塑剂是一种常用的聚合物添加剂。增塑剂能使聚合物体系的塑性增大,可改变某些聚合物的使用性能和加工性能。增塑剂的品种繁多,如邻苯二甲酸酯类;磷酸酯类;脂肪酸酯类;环氧类;聚酯类等[1]。许多聚合物材料(特别是聚氯乙烯)采用增塑剂调节硬度,弹性和加工性能.在制备某些聚氨酯制品时,为了改善某些理化性能或工艺性,在配方中也需加入增塑剂.但是传统的增塑剂,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在聚氨酯材料中的相容性较差,致使含有增塑剂的聚氨酯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增塑剂迁移现象,导致聚氨酯材料变硬(严重时发生脆化);有些增塑剂,如磷酸酯类增塑剂会导致聚氨酯材料发生降解,抗老化性能变差。
本文介绍一类含氨基甲酸酯(-NH-CO-O-)基的增塑剂,简称聚氨酯增塑剂。
它是一种液态聚氨酯齐聚物,由于与聚氨酯具有相同的结构,可以与聚氨酯材料互溶,不会发生迁移现象,从而克服了传统增塑剂的弊端。聚氨酯增塑剂由于结构设计灵活,不仅在聚氨酯材料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在其他聚合物材料中也得到应用。
2,PU增塑剂的制备方法[2]
和其它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方法类似,制备聚氨酯增塑剂的基本原材料主要是醇类化合物和异氰酸酯。与合成聚氨酯弹性体的不同之处是,聚氨酯增塑剂的合成需要单官能度醇或单官能度异氰酸酯。单官能度物质的加入保证了聚氨酯增塑剂的惰性(无反应性基团)和保持液态的适当分子量。单官能度物质也被称作封端基。根据封端基的种类及其使用方式的不同,合成聚氨酯增塑剂的方法有以下几类:
2.1 单羟基化合物作为封端基
式中R,R
0 ,R
1可以是饱和脂肪链或不饱和脂肪链,也可以是含有醚键, 酯键或芳香环的结构.

2.2 单异氰酸酯作为封端基

2.3 由单异氰酸酯与单羟基化合物反应直接合成
3,PU增塑剂的性质及特点[3]
聚氨酯增塑剂除了具有普通增塑剂的特点(高沸点,不易挥发的液体)外,其自身尚有如下特性:
1,聚氨酯增塑剂的分子量。
聚氨酯增塑剂的分子量分布与合成时所用的基础多元醇或异氰酸酯的分子量大小有关。通常,基础多元醇或异氰酸酯的分子量越小,制得的聚氨酯增塑剂的分子量分布指数越大。这与多元醇分子量的大小及其分布规律正好相反,通常合成多元醇时,分子量越大,分子量分布就越宽。
聚氨酯增塑剂分子量分布的这种现象归因于反应过程中分子的扩散活性[ ]:分子量较小的多元醇类化合物,分子量分布较窄,各个分子的扩散活性接近,反应活性也接近,反应初期分子容易扩散,出现缩合反应的“链增长”规律,导致分子量分布变宽。当基础多元醇分子量较大时,其本身分子量分布较宽,由于反应初期分子链较长的大分子扩散困难,相对于小分子来讲,其反应活性较低。因此小分子多元醇优先反应形成聚氨酯增塑剂,由于反应体系中有单官能度化合物,分子链增至一定长度后即终止反应,造成聚氨酯增塑剂分子量的“平均化”,即分子量分布较窄。
表1列出由两种分子量不同的基础聚醚二元醇合成的聚氨酯增塑剂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可看出其分布规律。
表1 聚氨酯增塑剂的分子量分布
增塑剂分子量 | 基础二元醇分子量 | 分子量分布指数 |
4714 | 400 | 1.146 |
10035 | 4000 | 1.044 |
2,聚氨酯增塑剂的粘度
聚氨酯增塑剂的粘度是表征其流动性的重要物理参数。聚氨酯增塑剂的粘度与合成时采用的原材料结构有关。图1和图2分别示出由聚醚二醇和聚酯二醇合成的聚氨酯增塑剂的粘度与基础二元醇分子量的关系。可看出两种PU增塑剂的粘度变化差异。这种差异归因于不同结构的聚氨酯增塑剂分子链间氢键作用的不同。
3, 聚氨酯增塑剂的特点
由于聚氨酯分子设计灵活,通过改变合成聚氨酯增塑剂的原料结构与分子量大小,可以合成出很多品种的聚氨酯增塑剂。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聚氨酯增塑剂应用的广泛性和特殊性。与普通增塑剂相比,聚氨酯增塑剂有如下特点:
(a),与绝大多数聚合物有很好的相溶性,不挥发,不迁移。
由于聚氨酯增塑剂的特殊结构和适宜的分子量,使得其在很多聚合物中有很好的相溶性,不易挥发,不迁移. 对于极性聚合物,可以采用氨酯键密度较大的PU增塑剂;对于极性较弱的聚合物,可以采用氨酯键密度较小的PU增塑剂;对于某些共混聚合物体系,如聚丙烯晴/聚氨酯共混物,可采用两亲性聚氨酯增塑剂.
(b),增塑机理独特,增塑制品耐久性好。
一般认为,增塑剂的增塑机理是由于增塑剂的加入导致高分子链间相互作用减弱,高聚物自由体积发生变化,使原本在本体中无法运动的链段能够运动,从而起到增塑作用.常用的增塑剂如DOP,DBP等可以提高聚合物材料的弹性,耐寒性和冲击强度,但是材料的耐热性和抗张强度及耐老化性能降低。使用聚氨酯增塑剂时,除了能改善弹性,耐寒性和冲击强度外,在一定用量范围内拉伸强度反而得到提高(见图3),而且对材料老化性能没有影响。这表明,聚氨酯增塑剂的作用机理有其特殊性。
为了使产品的性能在长期使用下保持不变,就要求增塑剂稳定地保存在制品中,并对产品性能没有负面影响。聚氨酯增塑剂的不迁移特性,使得用聚氨酯增塑的聚合物材料具有优良的长期稳定使用性能,例如,不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硬化等现象。
(c),可适用于某些难增塑的聚合物
对于极性很强的高聚物,高聚物分子之间作用力很大,高聚物自身之间作用力大于普通增塑剂与高聚物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增塑剂。氨酯键密度较大的聚氨酯增塑剂分子结构中的极性基团可以与高分子的极性基团相互作用,从而破坏聚合物分子之间的物理交联点,使链段运动得以实现,起到增塑作用。虽然聚氨酯增塑剂属于外增塑剂,但在这里起的作用与内增塑剂相同。
4,PU增塑剂的应用
国外对聚氨酯增塑剂的研究和应用已有多年。国内尚未见有类似文献的报道。徐强实验室工作人员将本实验室合成的聚氨酯增塑剂PUZ-1014用于双组分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制作,得到良好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下面介绍国外几家公司对聚氨酯增塑剂的应用。
Bayer公司将液态聚氨酯增塑剂用于双组分浇注聚氨酯弹性体(CPU)的制备。表2列出CPU的配方及性能。可看出,使用PU增塑剂时,二甲苯萃取率远比DOP低,显示出PU增塑剂的难迁移性。
表2 含PU增塑剂的CPU配方与性能[4]
Formulation | Properties |
Polyether Polyol(f=3,Mn=6000) 1,4-BDO PU Plasticizer (DOP) T-12 NCO terminated prepolymer,21.7% | 173 19.2 74 20ppm 104 | Hardness(shore A) Tensile (psi) Elongation(%) Tear Die C (pli) Bayshore Rebound(%) Xylene Extraction (wt%) | 60 (62) 1000 (1200) 400 (340) 110 (70) 50 (60) 1 (70) |
| | | |
将聚氨酯增塑剂用于双组分CPU的优点如下:
(1) PU增塑剂可方便地加入到多元醇组分或异氰酸酯组分,从而可方便地调节混合比例。
(2) 通过在组分中加入PU增塑剂,可方便地调节组分的粘度,使得两个组分的粘度尽可能地接近,便于混合均匀。
(3) PU增塑剂与聚氨酯弹性体溶为一体,不会发生迁移,对CPU的性能负面影响很小。
Henkel公司将聚氨酯增塑剂用于聚氨酯密封剂的制备。
硅氧烷封端湿固化单组分聚氨酯在涂料,密封胶和粘合剂方面的应用日趋增多。这些产品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和汽车工业。工程中对这些产品的弹性,粘结性和固化速率有严格的要求。为改善产品的弹性,柔软性和施工性能,聚氨酯密封胶配方中常常加入增塑剂。普通增塑剂由于随时间推移发生迁移,影响密封胶的粘结性能和外观。Henkel公司将聚氨酯增塑剂用于聚氨酯密封剂的制备,克服了普通增塑剂的弊端。表3列出Henkel公司采用聚氨酯增塑剂的密封剂专利配方和性能。
表3 含有PU增塑剂的聚氨酯密封胶配方与性能[5]
Formulation | Properties |
Alkoxysilane-terminated Polyurethane: PPO(f=2,Mn=2000): 1000 T-80 : 113.1 T-12 0.6 Aminopropyl trimethoxysilane: 53.7 | NCO%=0.03%, Viscosity @ 25℃: 210,000mPas. |
Polyurethane plasticizer: PPO(f=2,Mn=2000): 450 Phenyl isocyanate: 53.6 T-12 : 0.05 | viscosity@25℃:3000mPa.s |
Sealant composition: Alkoxysilane-terminated Polyurethane: 290 Polyurethane plasticizer : 160 Vinyl trimethoxysilane: 30 Xylene : 21 Chalk : 420 Titanium dioxide : 60 Tinuvin-765 : 3 Benztriazole : 3 T-12 1 | Skin formation(mins): 20 E-50 modulus(N/mm2): 1.8 Elongation at Break(%): 60 Stability in storage(months): 6 |
美国军方在开发固态火箭推进剂的配方中,也用到聚氨酯增塑剂。
固体推进剂化学性质稳定,便于储存,工作平稳,勤务要求较低,是火箭类武器理想的推进剂。固体推进剂通常由氧化剂和树脂/燃料组成。树脂/燃料的配方中通常含有燃烧速率调节剂,润湿剂,抑泡剂,增塑剂等组分。固体推进剂配方中使用增塑剂主要是为了改善推进剂的填柱性能,改进树脂/燃料的低温柔韧性,机械性能以及火箭的弹道特性。传统的固体推进剂配方中采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己二酸二辛酯或聚丁二烯作为增塑剂。但是这些增塑剂在火箭储存过程中会发生迁移,影响到推进剂的质量,有时这些增塑剂会迁移到火箭发动机内衬上,造成火箭储存期缩短。美国军方在开发固态火箭推进剂的配方中,采用聚氨酯增塑剂,解决了火箭武器的贮存问题。表4列出美国火箭用的固体推进剂的基本配方和采用不同增塑剂的性能比较。
表4 固体推进剂的基本配方及采用不同增塑剂的性能比较[6]
Formulation | Physical Properties of Propellants |
NCO/OH | Maximum Stress(psi) | Strain at Maximum Stress(%) | Hardness Shore A (10sec) |
F1: Ammonium Perchlorate: 68 Aluminum Podwer: 22 R-45M (HTPB): 7.45 Curing Agent (IPDI) : 2 PU Plasticizer : 2 HX752(Bonding Agent): 0.3 Delayed Quick-cure catalyst: 0.075 | 1.0 1.1 1.2 1.3 1.4 | 65 71 63 77 130 | 751 280 182 222 314 | 28 41 42 41 44 |
F2: AP 200 51 AP6900 17 Aluminum Podwer: 22 R45M Binder: 8 DOA: 2 Delayed Quick-cure catalyst: 0.075 | 1.0 1.1 1.2 1.3 | 38 47 49 54 | 193 120 99 129 | 9 23 25 24 |
Formula as F1 but unplasticized | 1.00 1.10 1.15 | 53 68 82 | 221 105 104 | 13 31 31 |
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将聚氨酯增塑剂用在聚碳酸酯(PC)制品中,用于改善PC的加工性能。
聚碳酸酯(PC)具有优良的抗冲击性能,耐温性,尺寸稳定性,电性能和抗蠕变性能,是一种优良的工程塑料。但是,熔融态的聚碳酸酯粘度很高,不利于制品成型。用于降低其它热塑性塑料熔融粘度的助剂,并不适合于PC,其原因是PC熔点高,在PC熔点温度下,很多降粘物质会发生分解或汽化。但是,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在PC中加入少量聚氨酯增塑剂,可以降低PC的熔融粘度,并不影响PC的高抗冲击性能。GE公司公布的部分可用于PC加工的PU增塑剂结构及其使用效果见表5。
结束语
上面简单介绍了聚氨酯增塑剂的合成,特性和应用。聚氨酯增塑剂的合成原理比较简单。但是针对不同的用途,需要的增塑剂结构和分子量不同,这就要求合成出多种牌号的PU增塑剂。我国在聚氨酯增塑剂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我国聚氨酯市场中,能出现多种用途的聚氨酯增塑剂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