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的朋友说的很明白了。
这里再多啰嗦几句:作为发泡剂CFC-11无疑是史上最佳(合适的汽化点、不燃、最低的气态热传导系数),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被禁止使用,目前所有替代品均不能达到CFC-11的水平。因各自的原因,对泡沫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坏影响)。闭孔率的下降更多时候不是因为加入了水,而是替代发泡剂使用不当造成的。
水作为化学发泡剂,适当的添加不会影响闭孔率及吸水率(配方要优化,不是简单的CFC-11替换,根据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催化体系这点很重要)。
适量的水有利于核化反应(溶液中开始形成微细的汽泡)、流动性(密度分布均匀)、尺寸稳定性。当然这需要正确的催化体系配合。
以当前国内主要替代品HCFC-141b及戊烷为例:HCFC-141b对泡沫有溶解性,逸出、扩散较快,影响泡沫的尺寸稳定性。加入适量的水,有助于泡孔细化,及物理性能的提高(需要适当的催化体系调节)。当水含量超过最佳值时,泡沫的导热系数就会升高,这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比HCFC-141b的气体导热系数高,并且二氧化碳与泡孔外空气交换速率也远远大于HCFC-141b所导致。当水含量低于最佳值时泡沫的导热系数也会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水的减少导致成核中心的减少,进而泡孔变得粗大,导致泡沫的导热系数变大。所谓最佳添加量水0.9~2、HCFC-141b 24~20 一般工艺而言PIR及高阻燃体系除外。
戊烷是弱极性化合物,在聚醚中的溶解度低;在配方中的发泡倍率较大,用量少,体系黏度较高,各种组分的互溶性差。环戊烷常压沸点为49.3℃,作为发泡剂其沸点偏高,发泡后泡沫容易收缩、尺寸稳定性差。但在加入1.5份水后,由于水和异氰酸酯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可以很快满足环戊烷汽化所需的热量,且在泡沫结构中引入脲基,能大大改善泡沫塑料的强度和稳定性。
总之在配方设计时要根据最终产品的工艺性选择合适的配方体系,催化剂的选择搭配,物理发泡剂与化学发泡剂的用量等(是很有意思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