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海绵加热到80度,称重,捕捉挥发物的重量;蒸煮海绵几百个小时,测量它的变形率……连日来,位于湖北咸宁高新区的湖北世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按照奔驰汽车的要求,谨慎地测试着汽车顶棚海绵的各项指标,以达到号称业界最严标准的“奔驰要求”。
这只是第一步,要拿下世界著名车企的订单,还需要将测试时的小样完善为成品、全套产品测试,接着在少量真实车型上做开发,继续边开发边测试……任何一个环节不达标,合作都可随时停止。
这是一场耗钱耗力,充满未知的战役。但必须打,还必须打赢!

为何?世丰新材料董事长阮国桥说:“以前,汽车顶棚海绵全部是外资垄断的,我们要打破这个垄断。”
在中国,聚醚海绵生产厂家众多,而高端聚酯海绵却没有一家民族企业;中国拥有全球最广阔和丰厚的消费市场,一块海绵却受制于人。
一块海绵,可以说是世丰新材料的奋斗史和创业史,背后也凝聚着中国海绵制造的发展史、辛酸史。
1991年,湖北山村走出来的阮国桥南下广东,投身当地一家海绵厂。没有学历,没有化工基础,他一切从零开始,每天钻在厂里学配比、做实验。慢慢地,从生产海绵的技工,升任管理团队的副厂长。
上世纪90年代,国内海绵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当时海绵原料没有国产化,行业门槛低,同质化程度高,利润低,很多同行准备关门。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公司,只要能出类拔萃,永远都有机会。”1998年阮国桥离职,第二年在江苏常州创办了诚丰泡棉厂,2015年在咸宁创办全资子公司世丰新材料。他放弃门槛较低的生活领域,瞄准工业所需的特种海绵。当时这种海绵都要从海外进口,原材料、技术、配方都是一片空白。阮国桥决定自行研发。他从国外同行获悉,这种海绵可以通过氢爆实现。
这是一个危险的实验。“我们弄到山里去,用大铁罐做实验。” 5公分厚的铁箱,一吨重的大铁盖,放入一两米高的海绵,用38枚最大的螺丝锁紧,打破垄断的尝试以一种略显鲁莽的方式展开。火花迸发的瞬间,一吨重的大铁盖直接炸飞,差点伤了人。
“拿命换来”的技术成功了。诚丰成为率先突破特种海绵技术限制的中国企业,彼时正值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海绵的需求从沙发床垫,迅速扩展至电子产品、家电、工程机械……当初瞄准工业路线的阮国桥押对了宝。诚丰从一开始只求站稳脚跟的小公司,成长为行业领头雁。
海绵世界的核心技术依旧在海外公司手中,要成功实现国产替代,必须直面这些最卡脖子的环节。而设备、人才、经验都是重要因素,阮国桥向德国公司购买了一台世界一流的设备,用8年时间的诚信和耐心,邀请到了业内唯一一个掌握聚氨酯聚酯软质泡沫技术的华人技师。
一切准备就绪,诚丰开始自研聚氨酯聚酯软质泡沫。研发时,机器每吐出一米海绵,就要花去一千多元的成本。而机器至少需要开出60米,才能判断效果。
像抡大锤,一锤子就是几万块,几万几万地砸下去,没有任何好消息。常规海绵的研发周期在一两个月,但这款海绵研发了快1年都没有成效。
“如果研发失败,整个集团的资金链会断掉。”阮国桥压力大得一夜白头,但以往的经验告诉他方向没错。最终,在花费两个亿,长达18个月的投入后,大孔聚酯海绵终于研发成功。
一通万通。紧接着,用于锂电池的金属泡沫、用于汽车噪音源的科技泡沫、医用的中高端聚氨酯软质泡沫……诚丰取得的胜利越来越多,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评为“中国轻工业塑料行业(聚氨酯)十强企业”。(李宣、陈新、马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