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I涨价后,海绵家具厂家愤懑情绪明显,联名声援反垄断调查。事况仍无进展,价格依旧居高不下。同样受到影响的涂料企业,陷入了低迷,尽管他们并没有作出反抗的动作,只是安静地观望,然后来了波涨价。
对涂料而言,成本的压力不止来自TDI。可以用“多事之秋”来形容涂料厂家的处境。TDI、钛白粉、物流、溶剂……价格的纷纷上涨使本就“微利”的涂料厂家不堪重负。
TDI: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TDI暴涨之后,相比海绵厂家乱了阵脚,涂料厂家对于原材料并没有作多大的评价。TDI属于固化剂中的一种,2016年涨幅已逾400%。情理之中是因为国外几套装置的停产和检修,又赶上了巴斯夫爆炸事故;意料之外是因为价格飙升到让人无法想象。目前,关于是否涉及人为炒涨还是市场所致,还在调查中。涂料方面受影响的主要是家具漆领域,固化剂价格飙升,低价位库存耗尽,新货源紧缺,厂家终于忍耐不住开始上调价格。
钛白粉:十一涨,价格连番升级
2015年,钛白粉一改去年颓势,价格自年初起不断上升,目前已经是第十一轮涨价了。关于钛白粉的涨价,一方面是汽车和房地产行业的刺激,另一方面是环保督查引发的减产。
然而,还有另一种说法:中国企业涌入了“无底线”的竞争。谈及中国的产能过剩,最怕的就是“低价竞争”,而钛白粉就曾卷入了这恶性循环。
很多中国企业,有着这样的观念:只要能赚钱就行。2006-2010年期间,钛白粉价格不断走低,超低的价格让国外同行苦不堪言,被迫停产、倒闭……这让像杜邦这样的国际巨头很愤怒,通过市场地位将价格大幅上调,日益凸显的价差让下游纷纷改用中国钛白粉。于是,2010年来中国钛白粉领域开始了野蛮扩张,而国际钛白粉巨头在全球尤其是中国的市场份额急剧萎缩。
2012年,暴涨后钛白粉瞬间“翻船”了,过度扩张让价格一路暴跌。历经“充分洗牌”的钛白粉行业一直表现平淡。现在,凡是“逆风上行”,人们都会不自觉地去设想:是否是钛白粉厂家间的联合,用“低库存量”的生产经营模式来盈利?这是发展的大势所趋还是彻底的恶性竞争呢?
涨真的需要勇气
涂料厂家不会轻易涨价,钛白粉自年初以来一直在涨,但涂料并没有一路跟涨。涂料厂家一直在消化着成本压力,如今调价也是情非得已,完全承受不起原料价格的上扬。
为什么不敢涨?
下游客户:“你要涨,我就换涂料供应商。”
同行竞争者:“你要涨,我不涨,抢走你的客户。”
家具厂家手中攥着一张王牌“你要涨价,我就用别的油漆。”
2015年涂料消费税猝然开征,有人预料涂料企业会集体提价应对,而最终也没形成规模现象。
涂料厂家一句“对不起,我们也涨价了!”,让人看到了“大写的无奈”。这场成本劫,涂料企业在劫难逃,虽然上调价格,但是幅度还在保守范围,自己去肩负部分压力。话语权几乎都掌握在家具厂手中,涨价一旦触及他们的利益,一言不合就要“将你军”。
从“独唱”到“大合唱”
涂料厂家对于涨价都很谨慎,往往是看着别人涨价,然后悄悄跟上。如此一来,一派有趣的现象呈现出来。先是一家不堪原料价格重负的涂料厂家“独唱”,之后是“二重唱”,再后来是“小合唱”,到最后若无“指挥”,很快会发展到“大合唱”。
10月,嘉宝莉、淄博华润涂料、名洋家具漆、鸿昌涂料、创宇化工、大一涂料、首邦化工纷纷上调涂料产品价格,不同产品涨幅在0.2-3元/kg。11月,阿克苏诺贝尔上调粉末涂料价格,艾仕得紧随着上调粉末涂料价格……
从目前来看,仍处于“小合唱”阶段,若无市场统一调价,“大合唱”将如期而至。
结语:2016年的化工市场,由产能过剩下的弱势运行,呈现出了一反常态的疯狂涨价潮。中国成为了化工大国并不断发展,而市场环境却让人堪忧。疯狂扩张后的产能过剩,推波助澜的炒涨,低价竞争的排挤,下游制造业的成本困境……一个化工产品在中国所占的份额,达到了一个临零界点后,开始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让人不禁猜测背后是谁在操控市场?若是个别行为,急待整治;若是集体行为,那就很可怕了。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的转变,并不是要把国外同行彻底打趴;可持续发展,需要上下游共同分担成本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