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登录会员 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联系我们
手机客户端APP 微信公众号 抖音:622279181
 首页 好订单 找原料设备 人才招聘 PU资讯 PU聚义堂 技术服务 PU博客 PU空间 聚友会 培训班 一对一培训
当前位置:首页 > PU资讯 > 详情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聚氨酯-脲-硫辛酸(PU-TA)弹性体,实现超强粘附与极限柔韧性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发布时间:2025-08-04   浏览:732
加微信号:pujyt528 邀您进【微信群、领电子书】

合成弹性体在电子封装、组织粘合剂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其界面韧性与本体能量耗散存在固有矛盾:高韧性弹性体常因本体耗散远大于界面韧性导致界面失效,而超高强度材料则因界面韧性过强引发内聚失效,使本体耗散极低。这一冲突使得同时实现高粘附强度和高粘附能成为长期挑战,且两种机制的相对贡献尚未明确。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曾小亮团队开发出一种聚氨酯-脲-硫辛酸(PU-TA)弹性体,通过多重氢键(H键)的分子设计,实现了611±22 kPa的粘附强度、2723±82 J m⁻²的粘附能、8579%的拉伸率以及147 kPa的超低杨氏模量。该材料在氧化铝、铜、硅、玻璃和塑料等多种基板上均表现卓越,其粘附能较传统粘合剂提升五倍。研究表明,本体能量耗散(主要由H键贡献)对粘附能的调控作用远超界面韧性,为高性能粘合材料设计提供了新范式。

分子设计原理

研究团队在PU-TA弹性体中引入脲酰胺、尿素酰胺、酰胺和羧基等多重H键供受体。其中,界面H键增强基板连接(图1a),本体H键通过动态断裂与重组耗散能量(图1b)。通过调节硫辛酸扩链剂与交联剂比例,可精准调控交联密度(Ve)。当Ve为17.9×10²⁴ m⁻³时(PU-TA₃₀₀),材料在拉伸测试中形成显著的裂纹尖端过程区(图1d-g),并呈现内聚失效模式。其粘附性能远超脊椎皮肤(柔韧性相当)和壁虎脚(粘附能高340倍),优于现有水凝胶与商业粘合剂(图1i)。

图1 基于分子工程的PU-TA弹性体设计原理 a) 本体能量耗散:麦克斯韦单元由弹簧和缓冲器组成;松弛谱H(τ)包含一系列弹簧刚度和弛豫时间。 b) 界面韧性:PU-TA分子结构含多重氢键;弹性体与金属原子羟基形成界面氢键。 c) 化学交联剂与扩链剂结构。 d-g) 不同Ve下PU-TA的链网络示意图及裂纹尖端过程区;搭接剪切测试中的内聚失效模式。 h) 剪切测试中界面韧性(Γ₀)与本体耗散(Γb)示意图。 i) PU-TA与代表性粘附材料的粘附能-杨氏模量-拉伸率对比。

氢键特性表征

FT-IR光谱显示,PU-TA的羰基伸缩振动区存在八个子峰,对应有序/无序H键状态(图2a-d)。定量分析表明,PU-TA₃₀₀的H键化羰基比例最高(图2e)。动态拉伸实验通过二维相关FT-IR谱图证实:外力作用下,游离羰基转化为有序H键(图2g-i),分子链排列增强使氢键阵列有序化,显著提升能量耗散效率。

图2 PU-TA与PU-ODA弹性体的氢键表征 a) PU-TA₅₀₀的羰基伸缩振动区FT-IR光谱。 b) PU-TA与PU-ODA的FT-IR光谱对比。 c-d) PU-TA₃₀₀与PU-ODA的羰基伸缩振动区光谱。 e) 游离/有序/无序氢键的分子结构及占比。 g-h) PU-TA₃₀₀的同步/异步二维FT-IR谱图。 i) 动态/静态下的分子链排列与氢键阵列。

力学与粘附性能

PU-TA₃₀₀展现出最优综合性能:断裂伸长率8579%(图3c),杨氏模量147 kPa。粘附性能随厚度变化呈现规律性:10 μm超薄样品以界面失效为主,粘附强度达502±72 kPa但粘附能最低(80±15 J m⁻²);厚度增至358 μm时,本体H键耗散与界面韧性协同作用,粘附能跃升至1689±76 J m⁻²(图3e)。在铜基板上,表面粗糙度增加可使粘附能提升至2104±252 J m⁻²(图3i)。

图3 PU-TA与PU-ODA弹性体性能表征 a) PU-TA与聚硫辛酸的结构示意图。 b) 无缺口样品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c) 不同Ve下的断裂伸长率与杨氏模量。 d) 粘附性能随Ve的变化。 e) 不同厚度样品的粘附性能。 f) 不同厚度下的断裂行为。 g) 铝基板上358 μm厚PU-TA的SEM图像。 h) 不同应变速率下的粘附性能。 i) 不同基板上的粘附性能。

界面韧性机制

界面分析表明,PU-TA与金属基板(铝、铜)的相互作用最强(图4d)。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节点处的H键数量主导界面韧性(图4g)。当材料节点数从6增至8(单体数从8减至6),界面韧性显著提升(图6f)。铝基板上的最大界面粘附能达-18.6 Mcal mol⁻¹(图4f),证实H键是增强界面作用的关键。

图4 PU-TA弹性体与基板的界面韧性 a) 基板与PU-TA的表面粗糙度。 b) 表面能对比。 c) 不同Ve样品在铝基板上的本征粘附能。 d) PU-TA₃₀₀在不同基板上的本征粘附能。 e) PU-TA在铝基板上的构象。 f) 铝基板上的界面粘附能。 g) 界面平均氢键数量。

本体能量耗散主导性

缺口样品测试中,PU-TA₃₀₀的断裂能高达8.1 kJ m⁻²(图5c)。粘弹性模型分析显示,多重H键延长了聚合物链的缠结长度(图5e),赋予材料优异柔顺性。尽管高Ve的PU-ODA样品断裂能更高(21 kJ m⁻²),但因缺乏有序H键,其粘附能仍低于PU-TA,凸显H键设计的必要性。

图5 PU-TA弹性体的本体能量耗散 a) 无缺口/缺口样品示意图。 b) 缺口样品的拉伸曲线。 c) 不同交联密度下的断裂能。 d) 库恩长度与库恩数量。 e) 端到端均方距离。 f) 端到端距离示意图。

定量验证与展望

松弛谱H(τ)分析发现,有序H键比例与特征峰频率呈负相关(图6c),直接关联本体耗散强度。线性拟合证实:粘附能与本体耗散的相关系数(0.9)远高于界面韧性(0.4),且本体耗散贡献量级比界面韧性高六倍(图6d-e)。分子模拟进一步显示,羧基和脲酰胺形成的密集H键网络(模型I)是高效能量耗散的基础(图6g)。

图6 PU-TA弹性体的分子尺度定量分析 a) 应力松弛谱。 b) 储能/损耗模量的频率依赖性。 c) 特征峰频率与有序氢键占比的关系。 d-e) 粘附能与本体耗散/界面韧性的线性拟合。 f) 单体/节点数量与能量耗散的二维分布。 g) 分子动力学模拟中的本体氢键分布模型。

总结与前景

该研究通过多重氢键与动态二硫键的协同设计,成功打破弹性体粘附性能与力学性能的权衡关系。PU-TA弹性体在柔性电子、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团队提出的分子策略可拓展至其他合成弹性体体系,为发展超拉伸、超柔软的高粘附材料开辟新路径。


推荐资讯
 
企业专访 更多>>
顺势而为 方能有所作为-访山东鼎信新材料科
【低气味、低VOC】催化剂详询:13356282777山东鼎信新材料生产...
聚力创变,耀领新程
    温州瑞安,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有着“中...
技术人生 更多>>
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凭借对聚氨酯的热
如果您的技术人生故事愿意与我们分享,欢迎与我们联系,陈娟:15...
唐建功: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您的技术人生故事愿意与我们分享,欢迎与我们联系,陈娟:15...
热点榜
1 2025年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
2 5部门联合发文!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迎来摸
3 长华化学Carnol®聚醚首条二氧化碳基海绵应
4 孙清涛出任齐翔腾达总经理 曾任州煤业榆林能
5 晋安公司聚氨酯加固材料降本再突破
6 韩造船厂获25艘LNG运输船新船订单
7 万华化学:福建工业园复产
8 国家级表彰!双英集团董事长杨英获评第六届
9 北方华锦精细化工环氧丙烷装置竣工
10 建峰集团:BDO产业延伸+PBAT落地+B
关于我们 ┋ 网站动态 ┋ 广告合作 ┋ 手机客户端 ┋ 微信公众号 ┋ 付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帮助中心 ┋ Top

扫码关注聚义堂微信号
或微信搜索:pujyt123
咨询热线:13921836264  客服微信号:pu138com  邮箱:273308641@qq.com
公司名称:盐城市拓创聚氨酯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三灶大街19号
Copyright©huarenp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80163  人力资源许可证:(苏)人服证字【2024】第0981000113号  
苏ICP备14051972号  苏公网安备32098102321078号
  

扫码安装安卓和苹果
手机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