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航空航天、核医疗等领域对轻量化、多功能一体化材料的迫切需求,实现高效热管理与中子屏蔽的协同成为关键技术挑战。氮化硼纳米管(BNNTs)虽兼具优异热导率、力学强度及中子吸收能力,但其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与界面结合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性能发挥。近日,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研究团队在《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提出通过苯硼酸(PBA)化学改性聚氨酯基体的策略,显著增强了与BNNTs的界面相互作用,成功制备出高性能聚氨酯/BNNT复合材料,在热导率提升近50倍的同时,实现了85.5%的热中子屏蔽效率,为新一代多功能防护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亮点
界面创新:利用苯硼酸(PBA)化学改性聚氨酯,与BNNTs形成强界面相互作用,解决分散难题
性能卓越:复合材料压缩强度提升约4.6倍,热导率高达2.24 W/m·K,热中子屏蔽效率达85.5%
工艺适配性强:所采用的熔融共混与热压工艺与现有聚合物加工平台兼容性好,具备规模化潜力
图文解析
图1 展示了聚氨酯泡沫(PUF)及聚氨酯泡沫/BNNTs(PUF/BNNT)的合成流程、化学结构及不同配比样品的宏观形貌,揭示了PBA在构建稳固界面中的关键作用。

图2 通过FT-IR、TGA、SEM及压缩测试,系统表征了纯聚氨酯泡沫的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微观形貌与力学性能,为复合材料性能提升提供了对比基线。

图3 的性能对比表明,PBA改性与BNNTs的引入协同提升了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压缩强度;SEM图像清晰展示了BNNTs在基体中的良好分散,印证了PBA改性的有效性。

图4 的核心性能测试显示,随着BNNTs负载量增加,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显著提升,圆盘状PU5-BNNT50样品的热导率达到2.24 W/m·K;中子屏蔽测试表明材料具有优异的线性衰减系数与质量衰减系数。

图5 的SEM和3D X射线CT图像从微观结构层面证实,BNNTs在聚氨酯基体中形成了均匀且互联的网络,这是实现高效热传导和中子屏蔽的关键结构因素。

技术支撑
本研究成功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关键在于解决了BNNTs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与界面问题,其技术环节对工艺和设备有明确要求:
表面改性技术:利用苯硼酸(PBA)对聚氨酯进行精准化学改性,是实现与BNNTs强界面结合的前提。
原位复合与分散工艺:在聚合过程中原位引入BNNTs,并通过双螺杆挤出机进行反复熔融共混,对温度(100°C)与剪切速率(100 rpm)的精确控制是实现BNNTs均匀分散的核心。
高温高压成型工艺:采用热压(20 MPa, 100°C) 工艺致密化,需要设备具备稳定的温度与压力输出,以保障高BNNT负载量复合材料的成型质量。
该技术路线与现有高分子复合材料加工、功能填料改性及成型领域的技术积累高度匹配,特别是在界面工程与高填充复合材料制备方面,为类似功能材料的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巧妙的界面化学设计,成功解决了BNNTs在聚氨酯基体中的分散与界面瓶颈,制备出兼具优异力学性能、高热导率和高效中子屏蔽能力的多功能复合材料。该工作不仅展示了BNNTs在高端复合材料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也为解决热管理与辐射防护的协同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材料方案。未来,该策略可进一步拓展至其他高性能聚合物与纳米填料体系,并推动其在航空航天、核能医疗等极端环境下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