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丙烷是生产聚醚多元醇、丙二醇等产品的重要化工原料。现阶段,国内正常运行中的环氧丙烷装置产能共计336.7万吨/年。根据天天化工网的统计,截至目前,投产较为可能或已签署了备忘录的项目,全球PO新增产能共计408万吨,其中中国地区预计新增323万吨。相较下游聚醚产能、丙二醇产能的增加,环氧丙烷产能的增加可谓迅猛。假若项目全部落成投产,未来国内环丙市场的供应将达到过饱和程度。那么,环氧丙烷的吸引力在何处,使得新建项目络绎不绝?
首先,从生产工艺方面来看。新建环氧丙烷项目采用的成产工艺均为共氧化法(PO/SM、PO/TBA)或直接氧化法(HPPO)。环保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现阶段国内成产环氧丙烷最主要的工艺是氯醇法。此种生产工艺的三废问题严重,在最新出台的《产业结构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中(后缩写为《目录》),氯醇法制环氧丙烷生产装置被列入限制类。相较之下,共氧化法和直接氧化法具有明显的环保优势,《目录》中,15万吨/年纪以上的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和20万吨/年及以上共氧化法之环氧丙烷成产装置被列为鼓励类。可见,氯醇法装置的淘汰已是必然,为生产需求之必须,绿色环保的共氧化法和直接氧化法成为新建项目的必然选择。
第二,从增强厂家综合竞争力方面来看。根据统计情况,新建项目中PO项目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体化生产项目中的一环。如万华烟台工业园二期的百万吨乙烯一体化项目、中化集团从丙烷原料到高性能材料及下游应用的C3全产业链等,可以发现,PO项目是企业打造一体化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近几年来氯醇法生产环氧丙烷的利润情况。由毛利润走势图可知,单从环氧丙烷产品来看,其毛利润在一年中虽有较大波动,但相较其他产品,毛利润很高。但这同时也表明,高价格高利润将对下游产品成本造成较大的压力,尤其是环丙全部依靠外采的下游厂家,影响则尤为为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环丙厂家在市场上占据着更多的主动性。

图1 2016-2019年国内氯醇法制环氧丙烷毛利润走势图
红宝丽泰兴化学生产基地的环丙装置已于今年年初正式投产运行,现已生产出优级品环氧丙烷。公司相关人员表示,环氧丙烷是红宝丽聚氨酯硬泡聚醚和异丙醇胺两大产品的重要原料之一,也是影响产品竞争力和综合成本最大的因素。红宝丽是国内环氧丙烷使用量最大的企业之一,每年有七成原料采购为环氧丙烷。此次环氧丙烷项目的投产,打通了产业链,使产品主原料不再受制于人,打造出一条相对完整、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产业链。由此,环氧丙烷对于下游产品的影响可见一斑。自主生产环氧丙烷,对于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力而言比不可少。此外,共氧化法的副产品可直接产生收益或者作为下游产品的原料,根据数据统计,2018年PO/SM工艺扣除苯乙烯收益外的总成本约为4628元,远低于氯醇法工艺的总成本。
第三,关于环氧丙烷的出口贸易。2015年11月10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的2015年第59号文件《关于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公告》中,将甲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从出口禁止目录中剔除,并同时规定,仅允许直接氧化法生产的产品出口,其他工艺生产的环氧丙烷仍按禁止类管理。可见,绿色环保的HPPO工艺是打开出口通道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我国环氧丙烷的出口量仍很少,后续工艺的改革和政策的指导,将为环氧丙烷的出口创造新契机。
环氧丙烷行业已开始进行转型升级,国内的环丙市场也凸显出与往年不同的特点,其价值链的传导倾向于下游、终端。新增环氧丙烷项目,一为生产必须,二为加强企业竞争力,三为赋予我国环丙出口新活力。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现实是,相较于下游产能的增加,未来环氧丙烷的市场将逐步饱和甚至过饱和,预计环丙市场将趋于稳定化运行,厂家之间的竞争也将愈加剧烈,阶段性展现出不同的特点。